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幸福”。河北大学坤舆学者、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柴素芳执教39年,以幸福观教育和微电影教学为“小切口”,着力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大目标”。2024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和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柴素芳教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她的课,让学生“想睡都睡不着”
柴素芳教的思政课是“思想道德与法治”。为增强这门课的亲和力与实效性,她将幸福观教育融入课堂,以“道德是通往幸福的阶梯,守法是获得幸福的保障”为主线,采取情感激励法、供需调节法、学生讲课法、风采展示法和艺术教学法等,把这门课变成学生“想睡都睡不着的幸福课”。她的课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
为了“占领”有利位置,同学们纷纷提前占座;
保定市教育局一位干部乘坐出租车,司机说,“刚才一个河大的学生着急打车回校,是为了听一个姓柴的老师讲政治课。真没想到啊。”
因为要带领“爱心社”学生到敬老院献爱心,她请任凤彩老师代上一节课。课后,任老师说:“班里来了一位河北农业大学的学生,专门来听你课的。”
一个女生带着即将高考的弟弟来听课,因为弟弟心理焦虑,无法学习,所以专程从邢台赶来听课。
很多时候,教室内的她在上课,教室外其他学生站在门外“偷”课。
环境工程专业的王自强同学说:“听柴老师的课,最深的体会是,不知不觉听课变成了一件幸福的事情。其一,听柴老师的课,我成长了。我对幸福有了更加强烈的感知能力,我的思想更加积极向上。其二,柴老师的课太精彩,每一堂课都像一次演讲,都能听得很满足很快乐。如今课已结束,但我思想上的学习之路才刚刚起步,我会想念听柴老师课的日子。
为了让同学们将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践并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她带领同学们利用寒暑假面向农民、医生、教师、企业家等群体及典型人物开展幸福观调研。
2012年7月24日至26日,在校党委、团委以及河北省委宣传部、青县县委的大力支持下,她带领3名教师、5名学生在沧州市开展“青县好人幸福观调研”。期间,入户采访了7个“青县好人”;组织召开了“青县好人幸福观调研座谈会”,8个“青县好人”介绍了先进事迹。
7月26日早上6点钟,特大暴雨来袭,驻地宾馆被水包围,一楼进水,停电,她们就在二楼房间整理访谈录音和笔录。九点多,雨停了,柴素芳打着伞去买早餐。她蹚着没膝盖深的水,拽着裙子,抱着方便面、矿泉水踉踉跄跄挪动脚步。一辆汽车“飘”过,水浪打过来,她差点摔倒在水中。隔窗相望的李文生老师按下相机快门,抢拍了这个难忘瞬间。吃着来之不易的食物,大家异口同声说“这顿早饭,真香!”她们撰写的《“青县好人”幸福观调研报告》获得河北省“体验省情、服务群众”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更为可贵的是,这次“精神之旅”,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懂得了“道德,是通往幸福的阶梯!”
做“大先生”,以“传道”为己任
2008年,她乘车出差的路上,接到男生Z的短信:“柴老师,请给我一个活着的理由。”她小心求证:“请给我一个提出此问题的理由。”Z回复“我失恋了,不想活了。”她回复:“爱情是人生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别为一棵树失去整个森林。”Z回复:“她就是我的整个森林。”见Z如此“执着”,她回复:“我正在出差的路上,马上回去。你等我咱俩面谈,千万等我。” Z答应了。她见到Z后,得知Z是在学校六楼徘徊许久才给她发到信息,“您是我最信任的老师,我就想跟您求证生命到底有没有意义!”。为尽快有效地帮Z走出心理困境,她陪同Z来到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请心理医生指导。经过数月的疏导、交流,Z不但健康地生活和学习了,还与柴老师一起帮助其他有心理问题的人。
柴素芳说,“教书是途径,育人才是目的。”39年来,她在业余时间帮助的学生难以计数。学生家庭困难了,她采取多种方式予以资助;学生选错专业无法进入学习状态了,她帮助学生重新规划人生目标;学生与母亲沟通困难不愿回家,她想方设法搭建母子沟通的桥梁;宿舍同学关系紧张,她组织同学们春游,润滑同学们的关系;女生因母亲突然离世、父亲很快再婚而仇视父亲,她悉心引导该生冷静客观地面对困境,巧妙发挥其他同学的作用,并结合其兴趣提供阅读书目,使之逐渐回归正常学习和生活……
在教学中她又以“严中有爱”为宗旨,做硕博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引航人。近年来,她的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5人次,“省三好”“省优毕业生”等荣誉30多次;研究生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篇(4篇为高被引/高下载),10篇论文在全国学术会议上获奖16次,获批各级课题19项,调研报告获省级以上奖励10次。姜旭是她的2019级硕士生、2021级博士生。2019年11月,她开始指导姜旭撰写论文《微电影: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载体》,2022年9月,这篇文章发表在《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姜旭说,“柴老师,这篇文章在两年多的时间您给我修改了53遍。您一遍遍的悉心指导,不仅使我学会了查阅和运用资料、完善论文框架,而且大幅提升了我的论文写作能力。谢谢您!”目前,博士三年级的姜旭,已发表学术论文18篇,其中CSSCI论文4篇,出版专著1部,荣获硕士、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各一次,荣获河北省“优秀毕业生”“冀青之星标兵”“争当优秀共青团员个人”等荣誉20多项。“作为导师,看到学生取得的成果,我真幸福啊!”柴素芳说。
奋斗最美,让思政课与微电影幸福相遇
“如何让大学里的思政课不再抽象、枯燥,各地高校正在不断丰富课程形式、创新载体,努力让学生成为这门课的主角。”
“在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通过拍摄微电影的方式,把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表达出来,从撰写剧本到实地拍摄,还有后期剪辑,同学们都要自己想办法完成,让学生真正把思政课问明白、学进去。”
这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国教育电视台对河北大学等高校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改革的报道。
2013年,柴素芳带领“传递幸福”小分队赴唐山滦南县洼里村、对感动中国人物高淑珍进行调研。8月13日早晨七点多,当她从保定乘坐火车到达北京西,再乘地铁到达北京南时,开往唐山的火车已经开走了5分钟。看着手里拎着的竹竿(给高淑珍锦旗上用的)和重重的行李箱,气喘吁吁的她坐在地上,哭了。晚上7点,她乘坐的慢悠悠的火车到达唐山,她又坐汽车赶往滦南县。那天正好下大雨,前来接站的学生从来没有见过柴老师如此狼狈的样子,心疼得也哭了。在高淑珍的“爱心小院”,她组织了座谈会,学生们对高淑珍及其女儿、代课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无不为高妈妈15年义务收养39个残疾孩子的义举而感动。她根据自己开展幸福观教育和这次调研情况,拍摄了首部微电影《幸福阳光》,由此点燃了河北大学乃至全国高校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改革的星星之火。
2013—2024年,她带领团队在实践教学中指导4万多名大学生拍摄了微电影7000多部,使思政课接地气、有灵气,有效解决了思政课亲和力、实效性不足的突出问题。这项教学改革得到教育部高度认可:她先后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项目、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柴素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和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2020年和2022年,她牵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虚拟教研室》,分别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项目。微电影教学改革在全国形成广泛影响力:《幸福阳光》作为幸福观教育与微电影教学结合的首部作品入选“高等教育十大关键词”。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电影频道”以及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道40多次。她也获得了河北省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评河北省教学名师、河北省“十佳网络正能量传播者”、河北省“网络思政领航员”。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柴素芳对这句话体会特别深刻。当初,微电影教学改革是新生事物,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她的改革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10年坚持,她从微电影教学小白,成为在全国150多所高校推广经验的专家,吸引120多所高校思政课教师来校交流,组织召开4次全国高校思政课微电影教学研讨会。2013年,她获评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她创建的“幸福微影”微信公众号、“幸福微影”抖音公众号总浏览量130多万人次。2019年10月,她的硕士研究生姜旭倡议并创建了河北大学“幸福微影社”,助推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改革各项工作,成员由本硕博学生组成,姜旭担任了两届社长。
肖敬寒是柴素芳的2022级硕士生,也是“幸福微影社”第五任社长。2023年暑假,柴素芳和肖敬寒组织同学们拍摄微电影《异想纵山海》。期间遭遇了京津冀地区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她的汽车进水,只能停在路边。为了确保同学们的安全,60岁的她蹚水指挥大家安全抵达饭店。她那犹如母亲般的身影成为同学们在风雨中的依靠。雨停后,她千方百计帮助同学们返程。这部作品在2023年教育部举办的“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微电影展示活动中荣获全国二等奖。同学们回忆起拍摄经历,大家都说:“柴老师奋斗的样子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