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
2025刘秋根,1963年生,湖南邵阳人,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导、中国古代经济史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1979年,16岁的刘秋根考入湖南师范大学, 1982年又考入河北大学师从著名史学家漆侠先生攻读硕士学位,1986年硕士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刘秋根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社会经济史,尤其是中国古代高利贷资本、典当业、合伙制、商业信用、商人、商业金融契约文书、河北区域社会经济史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
09/10
2025宋宇,男,汉族,中共党员,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入职文学院以来,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课程教学与科研团队工作。所教授本科课程有《中国当代文学史》《当代小说研究》《影视欣赏与评论》《革命文学与红色景观》《创新创业基础》。在保证专业知识与理论方法传授的基础上,我特别注重学生审美意识与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及写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本科课程教学、专业竞赛指导、学科秘书工作与专职学业辅导...
09/10
2025我2022年进入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在学校与学院的悉心培养以及众多前辈的指导与帮助下,走上了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实现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在向同学们进行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过程中,我也始终在不断学习、反思,努力朝着一名合格教师的方向成长。我开设的首门课程是为历史学专业设立的选修课——《京剧与近代中国》。该课程旨在通过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历史变迁,展现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转型的独特路径,揭示中华优...
09/10
2025于我而言,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源于内心深处那份由衷喜爱。韩愈在《师说》中曾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简短而深刻的语句,宛如一座熠熠生辉的灯塔,成为我多年来坚守的教学圭臬。我始终坚信,教师不应止步于传授书本知识,更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态度、培育其自主学习能力的重任。“传道”为先,以身立德铸魂。将“道”置于首位,意味着育人须以立德为本。我深知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人格塑造具有潜...
09/10
2025在河北大学这片浸润着青春与理想的热土上,二十四载时光,我完成了人生中的蜕变——从生命科学学院2001级一名怀揣求知热忱的本科生,到站上三尺讲台,逐步成长为“毓秀园丁”,更有幸收获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口中亲切的“欣哥”。于我而言,这远不止是身份更迭,更是生命科学精神的接续传递,更是对母校多年培育的感恩与回报。正是学生们的信任和喜爱,化作我在“传道授业解惑”路上不竭的动力,让我始终保持着初心和热情,也不断...
09/10
2025自2005年6月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并留校参加工作,我踏上三尺讲台至今已经整整二十年了。二十年来,我始终热爱大学教师这一神圣职业,在实验教学、学生辅导员、课外科技竞赛指导等工作中保持初心,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二十年来,我认真准备并上好每一次实验课、细心批改学生的每一份实验报告。实验过程中,既注重知识的传授,更看重学生在遇到电路或者程序问题时,如何给予学生正确的问题分析思路。在学生眼中,...
09/10
2025我是辛勤,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及河北省青联委员。先后获评河北省“冀青之星”,河北大学“师德标兵”“五四青年奖章”“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是河北大学第二届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学生们更爱叫我“师姐”,这声称呼里承载着三重身份的交响——以专业教师之匠心深耕课堂,以辅导员之仁爱守护成长,以党支部书记之忠诚铸魂育人。我的课堂总是在“变形”:将雄安新区建设案例融入课堂,指导学...
09/10
2025郭素娜:“郭老师,我拿到保研录取通知啦!”“老师,我们的项目在‘挑战杯’省赛中获奖了!”每当手机屏幕弹出这样的消息,我的心里总会涌起一股暖流。从教九年,从初登讲台的忐忑,到如今成为学生口中“亦师亦友的引路人”,我始终坚信,教育是用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用一份热爱点燃无数份梦想。在我的课堂上,没有枯燥的“填鸭式”灌输,只有让知识“活”起来的创新实践。记得在《虚拟仪器技术》课程上,我带着大家做了一个...
09/10
2025当得知被学生提名参选“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心中暖流涌动,32载护理讲台风雨兼程的坚守,仿佛瞬间被赋予了最甘甜的回响。从北大医学启程,到如今深耕河大护理教育,我始终将“以仁爱之心教书,以赤诚之心育人”奉为己任。我深信,师者当以心灵唤醒心灵,以人格引领人格。作为河北大学首届师德师风标兵,我始终以行动诠释对学生的关爱与尊重,耐心为学生疏导学业中的困惑,以温暖的鼓励和支持抚平学生成长中的迷茫和焦虑,坚定...
09/10
2025我毕业于河北大学,法学博士。自2006年任职以来,教书育人已有20个年头,所教授的学生近2万名。我始终秉承着教书是基础,育人为根本的态度对待每一届学生。从开始把学生当作弟弟妹妹一样指导、辅导;到后来随着自己年龄增长把学生当作孩子一样倾听、交流。越来越让我感觉到:大学的教育不是单纯书本与黑板的对话,而是人生价值与生活故事的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将自身定位为:亦师亦友。充分发挥亲和力,增强感染力,拉近与...